双减政策减去的是什么,双减政策减少了什么

关于“双减“政策的出台,网上热议不止,各种支离破碎的政策解读,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一下这次“双减”政策到底减了什么?以及政策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?...

关于“双减“政策的出台,网上热议不止,各种支离破碎的政策解读,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。

双减政策减去的是什么,双减政策减少了什么

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度剖析一下这次“双减”政策到底减了什么?以及政策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什么?


学生减负篇:


1、作业减负,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,3-6年级作业时长不得超过60分钟,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

2、严禁家长布置作业

3、提升作业质量,不布置机械,无效,重复,惩罚性作业

4、节假日,寒暑假不许上学科类培训

5、线上课程不超过30分钟每课时,中间不少于10分钟休息。上课时间不得晚于21点


家长减负篇:


1、严禁家长检查,批改作业

2、学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下班时间,学校开设延时托管,初中上晚自习。

3、规范校外培训,从严治理。(学科类培训机构严格监管下,难以为继,老母亲再也不用带着孩子一天跑四五个培训班,更不用为了别人家孩子上了几个辅导班而焦虑了)


表面上看,“双减”政策出台,是为了减轻学生家长负担,但背后还有两个更加残酷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。


1、筛选真正的人才


教育的基础作用一方面是提升国民素质,但其中更重的一个原因,是筛选


简单说就是筛选谁去当科学家,谁去做工程师,谁去当工厂的工人。


大家学习同样的知识,通过高考选拔,筛选出真正有能力的人,去接受更好的教育。


毕竟全世界最高级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,社会对顶尖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,名校一共就录取那么几个人。国家也不需要人人都具备战略思维。


而如今内卷的状态下,孩子们课内8小时,课外再上8小时辅导班,这样才能学的好的孩子,就像《小舍得》里的严子悠,这样的好成绩,是“鸡”出来的。


从国家选拔人才角度来说,这其实就一种作弊,就像运动员打了兴奋剂一样,歪曲了选拔人才的本意。


国家要选择的是读书的好苗子,是有潜力的人。


现在很多孩子靠着大量的课外培训,提前透支身体,乔装打扮,加上父母的各种包装,看起来成绩很好,但是如果国家只是想选择家境好的资源好的人,那干嘛还要高考。


对于国家来说,培训班让一些天赋一般的孩子,通过外力帮助获取了教育资源,这既让孩子们很累,又让一些更有天赋的孩子丧失了机会。


所以这次双减,强调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,严厉打压校外培训机构,力求实现公平竞争。

2、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正在让教育走向不公平


这次“双减”政策对教培行业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强整顿,可以说是铺天盖地,不留余地。


最关键的字眼是“严禁资本化运作”


什么是资本化运作。说白了就是先烧钱,后敛财。


我们看最近几年培训机构的发展轨迹,似乎一夜之间,满世界都是相关的广告。


资本的逻辑,第一步从来不是提升产品质量,而是烧钱抢占市场。


毕竟打磨教育质量需要非常长的周期。一个优秀的老师需要好几年才能成长起来。


资本是没有这个耐心的,提升教育质量太难,但制造焦虑就简单多了。


2020年中国培训机构用来打广告的费用普遍占收入的一半左右。也就是说,家长交的学费一半用来打广告了。


有些机构,比如跟谁学,从他们去年的财报中,我们看到,研发费用是7.3个亿,占总费用的10%,销售费用则高达58亿,占总收入的80%多。


也就是说,家长交1000块钱学费,给老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钱只有100块,其中800块被培训班拿去打广告了。

这还只是坑点家长的钱的问题,不是大问题。


但如果不管他们,等培训机构第一阶段圈到钱了,想要保住市场,他们就会想办法提升质量。


自己培养老师可来不及,资本的竞争是以小时为单位,最快的办法就是挖学校的老师。


两倍三倍工资挖不来,开10倍工资呢?优秀的老师,优秀的校长在资本化之后会面临巨大的诱惑


等到好老师都在培训机构,二流老师才来学校教书,这个循环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阶段。


最后培训机构进化成了教育的主体,学校的处境就会越来越尴尬。


其实中国基础教育在全球都是标杆级的水平,不断地在为社会提供独特的储备人才。


家长们送孩子去校外培训,很少是真的为了学知识,大部分都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,这种心理本身就已经背离了教育原本的目的。


你到底是希望你孩子变好。还是变得比别人家孩子好。


所以国家这次对校外培训大力整顿,让教育回归学校,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,对整个社会来说也是最有利的。

上一篇:2022年4月份考试安排(2022年5月有考试安排吗)
下一篇:什么专业学pcb设计(本科哪个专业做pcb)

相关推荐